【媒体聚焦】北京卫视《我志愿》:对于党,“中国居里夫人”在日记里这样“表白”
发布时间:2021-07-08 信息来源:中核集团
声声“我志愿”,赓续中 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封封志愿书,见证中 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如磐!为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共北 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大型系列短视频《我志愿》。中核集团彭士禄、王承书、邢继三位党员入选。
本期节目聚焦“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作为名门大小姐,她甘愿抛下一切,离开丈夫孩子,隐姓埋名三十余年,她,究竟去了哪里?在日记中,她又袒 露了怎样的心声?
核工业 理化工程研究院,是我国 唯一的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机构。步入核工业 理化工程研究院的综合楼大厅,最先映 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白色的半身雕塑,雕刻着 一位面容慈祥温和,目光睿智深炯的长者。
她,就是王承书。
王承书 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我国铀 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曾任核工业 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华北605所副所长,为了祖 国和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她隐姓埋名30年,用爱国、奉献书写了“永恒的人生”。
王承书有一份遗嘱——“除留8000元给未 婚的大姐王承诗做生活费用外,零存整 取存款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其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自己觉 得做人还是做的比较正派吧,可是没有真正做到,一个真 正的好共产党员。” 王承书总是会说,自己还 没有做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 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王承书 的名字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她却 享有一个如雷贯耳的称号:“中国居里夫人”。她从小 就有极强的数学天分,留美期间,她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她却放 弃了外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
王老曾 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在 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共产党 既然在短短期间内使祖国一改本来面貌,一定有些道理。
当时的 王老对共产党了解其实并不深,但回国后,当她真 正接触到了共产党,才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也明白 了她追寻的道理:只有共 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强起来,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在日记的结尾,她这样写道:我一定 将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竭尽所能,最好的 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用三次“我愿意”,兑现了她的承诺。
1958年,受控热 核聚变研究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 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面对钱三强的邀请,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并在短 时间内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1年,钱三强 再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 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这代表 她将放弃之前的成就。王承书毫不犹豫,再次说出了“我愿意!”自此,她隐姓埋名,经常往 来于北京和大西北之间,全身心 投入我国铀浓缩事业。王承书 和科研团队优化了启动方案,比原计划提前113天生产 出合格的核装料,为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钱三 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问她是 否愿意继续从事浓缩铀研究时,王承书 依旧坚定地说出了“我愿意”。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大国重器横空出世,有力地 打破了核垄断和核讹诈,王承书 也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王承书 与我国铀浓缩事业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核理 化院成为了她一生拼搏奉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老的一生,为事业 隐姓埋名三十余年。1994年6月,王老因心力衰竭逝世,享年82岁。
在去世前,她在寄 给学生诸葛福的这封书信里写道:“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为共产主义,为解放 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北京卫视)